上海喝茶群vx 一、石库门:刻在砖石上的"城市原乡"
上海的城市更新,始于对"城市原乡"的守护。明嘉靖年间为抵御倭寇而建的石库门,曾是上海市民最主要的居住形态。这种以条石砌门框、青砖砌墙、坡顶翘角的民居,因"门框如库,坚固如石"得名,更因"一门一户"的格局,成为上海"弄堂文化"的物理载体。
《上海通志》记载,1949年前,上海200余万人口中,超60%居住在石库门里。云南南路的"步高里"、田子坊的"天成里"、思南路的"复兴里",这些名字里带着"里"字的弄堂,曾是上海最鲜活的"生活剧场":底层是"老虎灶"茶馆飘着茶香,二层是"张记"裁缝铺传出缝纫机的"哒哒"声,三层则是"陈家"的婚房挂着红绸——门楣上的砖雕是祖训,天井里的青苔是岁月,连晾衣绳上的蓝布衫都藏着邻里间的温度。
78岁的周伯是田子坊"步高里"的老住户,他的石库门里藏着三代人的记忆:"我阿爹是1942年搬进来的,那时候弄堂口的老虎灶每天烧热水,邻居们端着搪瓷杯来喝茶;我结婚时,在二楼的天井里摆了十桌酒,红绸子从屋檐挂到地面;现在我孙子在里面开工作室,墙上挂着数字版的《上海旧闻录》。"周伯指着门楣上斑驳的砖雕说:"这'福'字是1937年刻的,那年我出生,我爹说'福'要刻得深,日子才过得久。"
夜上海最新论坛